11月2日,桂林日报以“高校里热心公益的‘博士雷锋’”为题,详细讲述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雷锋”何乃柱的公益事迹。何乃柱博士以持续的行动与日常的点滴公益,书写了独属于自己不凡的“公益之路”。
现将文章分享如下:
他有两个不同的身份,一边在高校教书育人,一边在社会上行善助困;他用感恩的心、专业的知识、担当的臂膀、持续的行动助人自助、授人以渔,以日常中的点滴公益,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不平凡”。他就是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雷锋”——何乃柱。
心怀感恩 他喜欢上做公益
2002年,何乃柱从广西南宁的一个贫困小山村考上广西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课余时间里,他热衷于参加预防艾滋病、扶贫助残等公益活动。2006年,何乃柱被保送到兰州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自此,他开始关注民族地区的困境人群和公益事业发展。2008年底,何乃柱开始做义工照料智障人士的生活,开启了他的义工生涯。“一个自闭症患儿,影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而这个家庭,因此要承受很多的痛苦和困难。”何乃柱说,从那时开始,他萌生了发挥自己所学,为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做点什么的想法。2009年6月,何乃柱研究生毕业之后留在了兰州工作,并加入了当地一个关爱自闭症患者的公益机构。此后5年,他接触到了更多的自闭症患者,并探索了一些关爱、服务自闭症患者的方法。 在这前后,何乃柱也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参与了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甘肃彰县岷县地震的间接灾害救援。近20年来,他组织或参与开展了大量的助残、助学、助孤、助老、助童等活动,参与创办甘肃慧灵、桂林慧灵、广西厚生、桂林市社工协会等公益机构6家,策划和执行“星妈驿站”“关爱漓江流域困境母亲”“支持广西公益芯发展”“八双筷子一家人”等项目30多个,调动善款逾500万元,到10多个城市开展公益活动。“心怀感恩,我因此喜欢上做公益。我感谢成长路上帮助过我的所有人、学校以及党和国家强有力的奖助学金支持体系。我希望带着更多的人一起做公益,反哺社会,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何乃柱这样谈到自己投身公益的初心。
学以致用 他参加和发起多个公益项目
何乃柱在兰州大学攻读硕士、博士时就开始了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服务对象包括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孤儿、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等。 在读硕士和博士时,他依托所在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青年,以支教、联谊、物资捐赠等方式关爱300多名东乡族、撒拉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和孤儿;玉树地震后他参与发起救灾联盟为灾区儿童捐款。2014年初,何乃柱到广西师范大学任教,也把他关爱、服务自闭症患者的实践经验带到了桂林,开启了服务困境儿童的公益活动。2014—2020年,他组织以捐赠健康包、支教、引进奖助学金等方式为桂林草坪回族乡等地少数民族儿童送去关爱和温暖。他依托注册的机构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事实孤儿及其他未成年人逾2000人。他和团队以传播国学、艺术课堂、青葱课堂性教育、课业辅导、四点半课堂、青空间、家长学校、小组辅导、个案管理等方式开展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2015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及桂林市民政局的支持下,何乃柱牵头成立了民间公益组织“桂林市慧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该组织专门为大龄心智障碍人士提供公益服务。2009年以来,何乃柱一直关注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等心智障碍青少年群体的生存和康复情况。2016年他注册了慧灵机构,多年来带领团队服务心智障碍青少年累计500多人、家长1000多人;整合各类助残公益资源约300万元,参与实施了社区智友计划、“八双筷子一家人”等10多个助残公益项目。
耕耘不断 他积极培养公益人才与公益组织
“忙碌”是何乃柱的常态,他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做公益。“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此,一方面他十分重视传播公益知识,开展公益人才培训。十多年来,他开展了培训、沙龙、论坛、年会等近50场,孵化甘肃、青海、广西、陕西等地公益组织200多个,为10多个省市培养公益人才1500多人;为社区、民政、妇联、团委、NPO等开展有关培训20多场。另一方面,他十分重视公益组织联盟的建立与合作。如积极推动广西儿童保护与儿童发展公益联盟、高校公益社团联盟等10多个公益协作网络的成立和发展。2014—2020年,他参与组织开展了桂林公益人沙龙及桂林青年社会组织公益沙龙18场、渔人社会工作论坛等20多场。
此外,何乃柱还特别重视高校公益组织和项目孵化。他参与培育“小火柴女童保护”计划、金凤计划、小黑板计划等,推动了500多个志愿团体的组建和成立。其中,参与指导的“百灵鸟公益”获2019年全国最美志愿组织,参与指导的“流动的小课桌”获2019年团中央社区志愿服务示范项目,指导的“乐群公益梦工坊”获全国互联网+大赛银奖,指导的“倾听一朵花开”项目获广西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依托所在学校,他参与培养了一批“有信念、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公益人才,参与打造了一批“有团队、有项目、有平台”的志愿服务品牌,参与研发了一批“有质量、有深度、有思想、有水平”的公益志愿服务课程,将立德树人践行其中。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何乃柱积极参与学校政管学院社会学与社工系教工党支部发起的系列公益活动,通过公益领域的合作资源为桂林市引入捐赠一次性医用口罩8万个;与公益团队为湖北、河南的6户自闭症家庭提供远程康复服务;参与组建桂林市及广西战“疫”公益联盟2个;参与开展桂林市的残疾人、老年人的战“疫”关爱工作和入户慰问;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疫情防控、线上志愿服务、复工复学公益等。
此外,他依托注册的公益组织及联动其他公益组织开展脱贫攻坚行动,如奔赴兴安县、柳州三江县等开展乡镇社工站建设指导;携手桂林仁人公益机构开展乡村“事实孤儿”调研和入户帮扶指导;作为创始人指导小桔灯——寄宿女童成长支持项目及其他公益团队到良丰农场学校开展教育扶贫;参与学校西部计划和研支团遴选和指导工作。
何乃柱还积极参与推动相关国际研究与合作平台的成立。他参与策划和推动了中国—东盟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研究院等7个有关研究机构成立,举办了沙龙、论坛10次。积极承接和实施团中央的对外公益合作与交流活动。如2017年参与承办团中央在桂林举办的“‘一带一路’战略中青年社会组织的作用与责任”论坛,促成了青年社会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东盟合作基地和专项基金的设立。2018年,他参与策划和组织实施了“澜湄计划”,推动五国青年搭建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儿童助学交流合作网络、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灾害管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残疾人服务、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公益组织交流等5个网络。
“做公益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能把做公益与教学、科研、育人等打通,并影响更多的人一起做公益,是我未来的追求。”何乃柱说。
报道链接:
http://epaper.guilinlife.com/glrbh5/glrb/20221102/Page04BC.htm
(文/周梦洁 审/何广寿、文佳慧)
报道截图